吴帅 广东肇庆市端州区红十字会医院
有报道称:随着2011年4月30日这一最后期限的临近,中药面临不得不退出欧盟——这一年销售额约50亿欧元的世界最大植物药市场的困境。中国中药企业为何没有通过注册?有专家分析说,一是由于中国的中成药在欧盟销售额不算太大,再加上申请注册的成本较高,大部分企业一直持观望态度,积极性不高。二是欧盟的注册要求较高。
其实,不仅注册成本高,要进入欧盟,企业的生产成本更高。欧美国家,在中草药审核上,无论是在标准设置还是药品质量检测方面,要求都很严格。而在国内,则相对宽松。比如在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量上,我们的国标还显得相当的“仁慈”与“宽容”。因此,很多我们国内卖得很好的中药及中成药,却很难出口。尽管近两年来,我们在药品管理上有逐渐“收紧”的趋势,但距离“严苛的标准”依然相差很远。
在一严一宽之间,就意味着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。生产要求越是严格,企业的生产成本就越高。作为企业,要保证生产的中药在重金属含量、有毒元素、农药残留量、微生物检测等方面达标,就必须得花大力气,增加投入,在生产程序的设立及产品自检上进行高标准的改造。相反,如果要求很宽松,企业就可以进行粗放式的生产与管理,成本就可以进一步压缩。反正市场标准低,大家都是一样的产品质量,那么,比拼的将不再是技术含量。如很多药企,之所以在市场上行销多年,靠的就是回扣式的市场销售策略。
所以,我们不能只抱怨欧盟的法令如何苛刻,更应花费精力提高质量标准、练好内功。
目前中草药国际市场上,日本和韩国已经成了赢家,品种占80%~90%,而中国在国际市场仅占3%~5%。在一样的生产标准下,为什么我们一直节节败退?与其将所有问题归咎于贸易壁垒及歧视,不如正视不足,奋起直追。抱怨与自欺恐怕对解决问题毫无作用。